1111 Recruitment Platform
1111 招募系統是一個線上平台,新改版的系統提供了高效、便捷、節省成本的招募解決方案。我是負責使用者體驗與使用者介面的首席設計師,協助將龐大系統建立互動原型,以便更好地向利害關係人傳達願景。
執行期間
2022/10 - 2023/03
負責角色
身為首席設計師,我在這個專案中負責 UI/UX 設計,從流程規劃到最後交付設計。團隊成員密切合作,我還建立了互動原型,協助 PO向利害關係人傳達產品理念。
專案挑戰
這個專案有不少技術上的挑戰,包含系統陳舊、資料分散等,需要不斷與工程部門討論與協調;同時間,我們需要處理優先順序,以確保在期限內上線第一版MVP。
團隊目標
1111 招募系統十多年未改版,考驗著使用者的體驗,團隊目標是要為客戶重新設計理想的體驗,同時也要重新整理產品系統架構,增加未來產品擴充的彈性。
專案成果
Net Promoter Score (NPS): 9
目前已進入開發階段,此次改版得到公司業務大力支持,同時間團隊也從不同部門得到許多正面的回饋。
專案背景
1111 招募系統是知名的人力資源招募平台,此平台讓雇主和求職者能夠進行招募和聯繫。然而系統在 20多年來,僅進行功能上的新增刪減,卻未注重體驗流程,導致使用者抱怨平台看起來過時,對於使用者不夠友善,很多功能藏得很深,難以理解等回饋。
加上競爭對手與後起之秀不斷推出新功能與良好體驗,讓許多用戶轉向使用,或加深對系統的埋怨,這些數據在用戶反饋和競品研究中時常出現,這也是團隊極力想改善的目標之一。
專案開始前
專案啟動前,設計團隊先進行資料搜集,我們從產品定位、功能對比、資訊引導、佈局、流程拆解、視覺體驗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並從similarweb了解當前競品的流量、用戶參與度、訪問時長、跳出率等信息。
使用者研究洞察
在專案的前期,PO進行了使用者研究來定義核心的用戶問題:
1111 招募平台看起來很老舊過時。使用者表示他們在使用平台的時候好像在迷宮中找出口,比起其他招募平台,1111 看起來很複雜,畫面零碎,功能藏太深不好找。
定義問題
01 | 介面過時且功能分散不好找
視覺美觀的產品能夠增加使用者有自信地使用產品,因為平台零碎雜亂,每個功能操作邏輯不同,時常讓使用者感到困惑;或是使用者以為可以輕鬆找到的功能,卻藏得太深,需要花費時間思考及尋找,最後果斷放棄使用。
整體來說,使用者不認為 1111 招募平台值得信任,因為他們覺得我們的網站不論在畫面呈現和功能都不足以幫助他們順利招募人才。
02 | 卡片資訊不足且架構混亂
我們在簡歷卡片上呈現的資訊缺乏視覺層級以及好的架構,因此對很多使用者來說不方便快速瀏覽。他們沒辦法簡單快速地查看求職者並找出他們最感興趣的那一個。
03 | 過多資訊和隱藏功能
我們的平台塞了過多的資訊,例如對招募者來說,搜尋篩選人才很重要,但目前搜尋欄位過多,產生很多認知負擔,容易讓使用者放棄使用。比起其他競品,1111 招募平台的整體感覺對企業招募者相當不友善。
專案進行期間,我們採用敏捷開發,每2周一次衝刺。我們的目標是上線符合招募者期待的全新找人才體驗 ( MVP )
挑戰與限制
01 | 有限的時間
由於我們的目標是在4個月內設計出MVP,時間內有許多工作需要完成。因此在過程中整個團隊密切合作,並且將工作優先排序,以確保時間內交付合理的成果。
02 | 技術上的限制
一開始有提到,陳舊的系統與資料分散,導致團隊需要長時間與工程部門會議討論,增加額外時程;此外,工程部門需要重新設計系統,這也導致上線時間與預期的有落差。
專案目標
團隊確認第一版時間及技術上可行的範圍,先從wireframe確認功能流程,主軸在於提供更現代化的使用介面以及更直覺的體驗,它包含了:
01 | 全新直觀的體驗
全站將CTA全面提升,集中在固定邏輯區域,並使用搶眼的品牌紅,讓使用者不再迷路,這樣的介面調整也讓使用者對我們的產品有更多的信任。
02 | 更清楚明瞭的篩選功能
主要著重於將現有的條件篩選功能優化,從條件過濾功能,變成一個有多種功能的篩選器。透過篩選器,招募者更容易篩選出心目中理想的人才。
03 | 在簡歷上顯示更豐富且清楚的資訊
我們在簡歷卡片上將不同資訊分類,現在有著更清楚的視覺結構,讓招募者眼球可快速瀏覽所需資訊,並找尋合適的求職者。
設計原則
以下是我在規劃新版時遵守的設計原則:
01 | 一致性
即便同為 1111 旗下產品,我們仍需要和求職平台做出產品區隔,同時又要保持品牌一致性。所以設計的基礎層面上需要確保我們在品牌端都能保有相對一致的的品牌識別與體驗。
02 | 直覺的
招募者通常習慣在一個頁面中看很多的內容,我們必須確保導航是清晰直覺的,相對重要的功能也要以使用者習慣的方式呈現。
03 | 清晰的
招募者傾向快速瀏覽求職者資訊,因此視覺上的指示及文案要非常的簡單明瞭;使用的文字也要讓招募者容易理解。
首頁設計重點
01 | 高效率的招募管理系統
. 整合面試行事曆,支援時程安排與提醒
・ 倒數計時顯示(112天)清楚傳達職缺急迫性
・ 依部門分類顯示職缺數量與配對狀況
・ 即時更新職缺狀態與面試進度
02 | 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介面設計
. 提供"常用工具"快速存取重要功能
. 清晰的視覺層級區分重要資訊
. 整合即時通訊功能促進溝通效率
. 資訊架構分類明確,易於導航
03 | 全方位的求職服務平台
. 完整的求職工具組合
. 企業與求職者雙向功能支援
. 整合最新消息與系統通知
. 提供客服支援與問題解決管道
首頁的設計架構滿足招募效率,確保良好的用戶體驗,同時提供完整的平台服務支援。
面試行事曆設計重點
01 | 時程視覺化
. 月曆格式直觀顯示面試排程
. 使用藍點標示當日面試時段
. 重要日期與時間醒目呈現
02 | 完整的面試資訊整合
. 提供詳細面試資訊,如求職者代碼、職位、時間等
. 整合視訊面試URL連結
. 可快速存取面試相關文件與資訊
03 | 便捷的面試管理功能
. 提供編輯、刪除面試的快速操作
. 「匯出行事曆」和「手動新增面試」的明確操作按鈕
. 支援多場面試的時程安排
面試行事曆設計著重於提供清晰的視覺化時程管理,同時整合所有必要的面試資訊,使面試流程更加順暢且易於管理。
企業版型設計重點
01 | 靈活的品牌形象展示系統
. 支援多種版型樣式供企業選擇
. 整合社群媒體連結
02 | 結構化的公司資訊管理
. 清晰的區塊分類
. 整合重要企業基本資料
. 提供企業社會責任、大事記、最新消息等多元內容區塊
公司版型設計注重企業形象的完整呈現,同時兼顧資訊的完整性和編輯的便利性,幫助企業建立專業的徵才形象。
職缺列表設計重點
01 | 資訊層級分明的職缺列表
. 以表格形式呈現職缺核心資訊
. 運用顏色標記不同職缺狀態
. 表格右側提供快速操作按鈕
. 透過排序功能讓使用者可依更新日期檢視
. 在列表中展示關鍵指標,如主動應徵人數、配對/推薦人才數
02 | 結構化的職缺新增流程
. 採取步驟的引導式設計
. 清楚標示必填欄位
. 提供溫馨提醒區塊,說明重要規範和限制
. 將相關設定分類集中
職缺列表設計反映出效率化的職缺管理,並透過清晰的資訊架構來支援HR的日常工作。
履歷列表及詳細頁設計重點
01 | 結構化的人才資訊卡片設計
. 採用卡片式設計,讓每位候選人資訊清晰區隔
. 詳細的人才資料頁面配置,呈現關鍵履歷重點
. 提供快速操作按鈕
02 | 詳細的人才資料頁面配置
. 個人資料區塊化呈現
. 智慧化的人才配對機制
. 根據工作經驗年資、專業技能進行匹配
. 依時間順序呈現互動歷程,如通知到職、面試邀約等
履歷的設計著重在提供HR完整的人才資訊概覽,並透過結構化的資訊呈現和智慧推薦,協助快速找到合適人選。
即時通訊設計重點
01 | 三欄式聊天介面配置
. 左側:職缺/部門列表,方便快速切換不同職缺
. 中間:對話內容主區域,時間序排列訊息
. 右側:應徵者詳細資訊,便於參考關鍵資料
. 採用模組化設計,讓資訊層次分明
02 | 溝通效率化設計
. 頂部快捷回應按鈕,如邀約面試
. 預設訊息範本,快速回覆節省時間
. 訊息輸入框整合附件功能
03 | 應徵進度可視化
. 時間戳記標示溝通歷程
. 面試時間等重要資訊醒目提示
. 右側個人資料隨時可見,方便參考
即時通訊設計著重在提升HR與應徵者的溝通效率,透過清晰的介面配置和便捷的功能設計,協助雙方順暢對話並有效追蹤應徵進度。
帳號設定設計重點
01 | 系統功能結構
. 介面採用清晰的表格式列表呈現
. 狀態管理使用開關式切換設計,直覺且易操作
. 操作按鈕統一置於右側,易於快速操作
. 採用多層級的權限管理架構
02 | 用戶角色設計
. 設有多種職位層級,每個用戶都有對應的部門歸屬
. 可設定停用/啟用狀態,增加帳號管理彈性
設定的設計符合企業需求,介面直覺易用,權限管理完整,兼具功能性與使用性。
設計系統
設計系統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設計的一致性、品質和開發效率,提供一個共享的資源庫,供設計師和開發人員在不同項目中重複使用。它有助於減少重複設計的工作量,提高設計團隊的效率,並確保使用者在整個產品或品牌中獲得一致的體驗。
專案進行時,亦逐步建立設計系統,將每個元件的設計原則以文字及圖示呈現,並建立元件庫。在建立同時,也幫助我深入思考每個元件的使用情境與必要性,如何幫助設計團隊恰當使用;元件的互動邏輯是否合理?在接下來迭代優化時,設計團隊及開發團隊才能透過系統讓溝通更加順暢。
Mentor利用閒暇之餘,舉辦了下班後的workshop,讓不同部門的同仁一同參與學習。
後記
這是個非常緊湊且忙碌的專案,團隊的每位成員為了要上線新版本都非常努力,我相信我們產出了非常棒的成果。雖然過程不完全順利,但團隊成員同心協力,當遇到困難及隕石時,一起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每次在衝刺結束那天,團隊成員會聚集在會議室,對伸出援手的各個成員說出心中感激的話語,那個時候雖然害羞卻也感到溫馨。
我們知道沒有一百分的產品,但我們也深信這次的改版將會有助於我們的使用者。透過這次團隊合作過程,我學習到一個龐大的平台要做大變動肯定會帶來不少風險,如何在有效的資源、時間和限制中找尋平衡點非常重要;我也察覺到工作的優先順序,影響著團隊的進度,如何在輕重緩急間找到對團隊最有益的做法,才能夠提升開發速度。這個專案拓展了我在產品設計的思維,小至個人大至團隊甚至企業,權衡之下提升產品最大價值會是在設計上重要的課題。